先看路宽再敲定校车价格 江苏推出“先路后车”模式
因为没有对路宽进行事前测量,导致校车买了无用的事连连发生。年末,一些市、县在提前规划明年政府实事时,都把购置“长鼻子”国标校车列入其中。为农村学生购买安全舒适的校车,本是德政之举。但如果道路、资金等不配套,斥巨资买回的新校车跑不了农村土路,闲置派不上用场,甚至长期露天存放发生损毁,民心工程变成“窝心工程”,那不是哑巴吃黄连,有苦说不出?先看路宽再敲定校车价格 江苏推出“先路后车”模式
记者在苏北3个县区了解到,2012年添置的300辆国标校车,目前只有一半在正常运营,另一半则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。因为苏北农村公路,大多是3.5米宽及以下的低水平“村村通”,而新校车一般长6到9米、宽2.6米,上路后往往无法掉头和错会车,再加上窄桥、危桥多,最终把新校车挡在“最后一公里”外。
道路不畅,却先买车的原因无外乎两种:一是缺少综合评估盲目决策,以为一次性花钱买了新校车,从此就万事大吉,不知道校车运营是项配套系统工程。比如买辆新校车一二十万,而将1公里3.5米宽农路拓宽到6米,至少花50万元;改座危桥,则要好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,基础投入太大。二是急功近利,展示政绩心切,盲目攀比,图表面风光和一时喝彩。
而前几年,当其他地方轰轰烈烈买校车时,盐城市盐都区埋头修路;等人家校车趴窝了,9月份开学,他们一下上了73部新校车,开辟69条线路,覆盖全区16个镇(街道)40所学校6297名学生,成为苏北惟一国标校车全覆盖县区。步锦昆说,盐都区“先路后车”模式不仅有生命力和推广价值,而且也终结了“苏中、苏北该不该买校车”的长期争议。
“校车投入不是问题,关键是政府要求把校车工程作为民生实事来做,而不是以此为‘秀’,从‘一窝蜂’到一阵风。”刚考察过盐都校车的省督学李霖,一针见血地分析说。
“全区财力向农村公路建设倾斜,累计投入近10亿元,计划提前2年完成提档升级任务。”区交通局长顾勇介绍,早早就按国标校车行驶要求,对全区484公里农路、421座桥梁加紧拓宽改造,并超前建设400多个校车会车点、100多个掉头点。“为校车铺路,不仅倒逼全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档提速,也搅活了全区硬环境综合配套建设‘一池春水’。”
而“先路后车”的校车运营模式也带动了沿线沟渠河塘、村容村貌、路灯、垃圾箱等配套整治,和优质服务配套设施的提高。买校车不是秀,希望更多学校都能结合实际,在借鉴别的地区良好运营模式的同时,因地制宜发展校车模式。